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城乡供需 > 日常供需 > 借钱贷款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小时候割麦子的情景你还记得吗

    梁淑芬     2017-07-23 07:44:41     浏览:19    回复:0    点赞:0
    发帖人:梁淑芬
    级 别
    贡献值
    免费发布 注册会员 点击查看电话号码

   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,麦收季节是一年里最忙的时候。那个时候没有什么机械化工具,基本上都是靠人力收割拉运麦子。富有劳动耐力的村人把麦子一镰一镰收下来,再用架子车运到场地里,然后套上牲口拉着石磙一遍一遍地碾场,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沿袭的农耕收获方式。经过繁琐的程序,最后才能见到金灿灿的麦粒子,正应了“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的话儿。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的今天,过去麦场里那些活儿早已不见了踪影,但是一到麦收时节印在脑海里的麦场里那些活儿,仿佛影像一般还会历历在目,至今记忆犹新。       当布谷鸟欢快鸣叫、麦叶渐渐泛黄时,村里的家家户户便忙乎着造场。这是麦收工作必须进行的第一步,就像一场大戏要演好必须有一个施展的舞台一样。场地是临时造的,一般先把临近路边的麦子地腾出一片来,先用铁筢子或耙翻个遍,打碎坷垃,用石磙碾平,然后泼水渗透,洒上麦糠。在石磙后面缀上成束的柳枝条再碾,直到把场地碾得平平的,场面越硬越好,不能有一点浮土。 造好场后,要抓紧时间收割麦子。因为麦收季节,天气炎热,雨水也会多起来。一旦碰上连阴雨天气,到嘴边的麦子就会溜掉。农村有一句话叫做“龙王嘴里夺食”,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       麦子运到场里,一个重头戏就是碾场。碾场必须赶在晴天,印象里那个时候村人早上就会把场地扫干净,到太阳八九点钟的时候,等场面晒干以后开始扒麦垛。在过去,碾场的时间很长,一般要十天半月光景。所以麦垛都垛得很高,一般有一两丈高,上面收拢成一个圆顶,中间高四周低,便于雨水下趟。霎时间,田野里耸起了一个一个麦垛,成了一道风景。因为麦垛高,垛垛时要有一个人踩垛,这样才能垛得瓷实,不至于歪垛。因为麦垛高,扒垛时很费劲。要先用抓钩锛起来,拉下来放到地面上,再用三股木杈把麦子挑到场地里。扒垛时很有讲究,要会使用巧劲,顺着麦茬口扒,省力气;如果逆行扒垛,费力很大,细思一下,看似不起眼的活计,里面有好多学问呢。摊场也有讲究,要摊得均匀,薄厚一致。不能厚了,厚了碾场碾不透;不能薄了,薄了石磙会把场地碾坏,还会碾烂麦粒摊场不能摊到边沿,一般要留四五尺,以免石磙碾场时把麦子扑散到场边浮土里。摊场时要把麦秆挑起来,然后再抖落下来,不能有死疙瘩麦秆。整个麦场要摊得圆圆的,因为石磙在畜力的拉动下转的是圆圈,这样摊场可以保证把麦子碾得均匀。摊完场,晒大约两个小时左右,还要翻一下麦子,为的是把麦秆晒透,碾场时可以尽可能地把麦粒碾掉。       以前的碾场基本上使用的都是畜力,当时的畜力在豫东就是马驴骡牛。上午十一点半左右,开始套上牲口碾场。碾场要细细地来,不可性急。套牲口时要把走得快的牲口放在外面,譬如马驴骡,慢的牲口譬如牛,要套在里面。用绳子把牲口的缰绳连接起来,便于它们步调一致,确保力量朝一个地方使用。靠里面的牲口缰绳还会接上一段绳子,碾场的人手里紧抓着这根长绳,这是为了控制牲口的走向。碾场的人一只手拿着长长的鞭子驱赶牲口,一只手紧攥着缰绳,口里还要吆喝着赶牲口的号子,让石磙一圈一圈不留缝隙地碾过摊好的麦子。整个摊的麦子碾过一遍后,这时使唤牲口的会卸下牲口,把牲口赶回家喂一下,农忙时节还会给牲口加点大料的       趁此机会,留在场里的人要把碾过的麦秆翻一遍,这叫做翻场。翻场时要把麦秆挑起来抖落一下,把里面的麦粒子抖落下来,落到场的地面上,这样便于再次碾压。翻场时要留出一个毛道,一般有一二尺宽,顺着一个方向,把麦子从这边翻到那边。翻场时一般要几个人来做,目的是为了让牲口连续干活不误工。大的场面,这边牲口碾着,那边可以翻场。这边翻好,那边也碾好了,马上可以到这边继续碾场。翻好场后要围着摊的麦子整理一下,尽可能整理成圆形或者椭圆形的麦场。碾过的麦子体积缩小,所以翻过场后尽可能缩小麦场的面积,利于提高碾场的速度。第一遍场翻好后的这段时间是一天里最热的时候,碾压的麦秆经过暴晒,很快干透,利于下一次的碾场。吃过午饭,农人要赶上牲口迅速下场碾场。碾一遍翻一遍,一般碾上四五遍就可以了。碾第二遍时开始在石磙后面挂上落石,目的是尽快把麦粒子脱落下来,直到把麦秆碾劈碾成麦秸,变得洁白光滑,变得柔软轻飘。这个时候麦子已经碾掉十之八九了,到下午三四点时牲口开始下套,站在一边歇着,接下来的任务是起场。       起场前要先把麦秸细细翻一遍,尽可能把夹在麦秸里的麦粒抖搂出来,还要把麦秸集合成小堆,农人把小堆麦秸叫做麦朴子,集合成麦朴子是为了便于搬运。选好垛麦秸的地方后,即开始以麦秸垛为基点扇形向外面扩散。起场要快,一般需要几个人集中来干。这时候还需要一个人踩垛,便于把麦秸垛垛得高高的。麦秸比起麦秆柔顺的多,这一次垛垛比起垛麦秆要容易点。垛太高了,麦秸挑不上去,需要把麦朴子举过头顶,往垛顶撂过去。场里的麦秸全部起干净时,要进行圆场的工作,用大扫帚围着麦场一周向麦场里面扫去。下面要用耧杷从麦场周围往里耧,这样做是为了再一次把仅次于麦秸的麦糠分离出来。耧罢后再用扫帚向麦场里面扫,扫不动时把耧杷翻过来推含有麦糠的麦粒,这个活儿很费力,还要一丝不苟,推过后再用扫帚细细地扫干净。直到最后把含有麦粒的麦糠堆成一个大堆,老百姓把这个大堆叫做麦紊子。如果有风,根据风向就可以扬场了。在过去要把麦粒子从麦糠里分离出来,没有其他办法,就是靠扬场,没有风只有等风。       为了够赶上风,一些人要睡在场里看场,因为麦子都在场里,可以说一年的温饱都在这里存放,不能出现一点闪失。说白了看场就是防止偷盗。我小时候曾经多次看场。一是看场,二是可以趁夜里起风了扬场。在野地里露天睡觉有时不踏实,总担心野地里的蛇或是其他什么小虫子爬耳朵里,不时要用手电在自己周围照一下。还没睡觉时,看着夜幕里的星辰,想象着宇宙里的奥秘,也是挺有趣的。过一会儿,露水会打湿被子,所以睡觉时不敢把腿露出来,一旦受了露水的寒气,会得上难治的病症的。我有时候很是想念看场的日子,劳累了一天的大人们晚上卷上被单,拎上凉席,到麦场看场。大人们白天干活太累了,他们摊开铺盖,倒头便睡。也有人家扯上灯盏,连夜在场里干活。没有睡意的则蹲在场边上聊天,天南海北侃大山,当然谈论最多的还是当年的收成。孩子们在麦场上热闹嬉戏,捉迷藏、逮甲虫,但要不了一会儿,就会被大人们哄去睡觉。这时候麦场开始安静下来。白天的燥热渐次退去,晚风吹过来,凉意细细;各种虫子的叫声杂糅在一起,组成了交响曲;麦田边一行行的树木枝叶婆娑,暗夜里麦香四溢。如果逢上月朗星稀的夜晚,整个田野一片乳白,有风吹过来,没有收割的麦子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,可以给人带来万般享受,而这种“睡场”的感受绝对是城里人无法体验的。       根据自然规律,一般到了后半夜会起风,于是看场的会抓住时机,赶紧起来扬场。看准风向后,赶紧把麦紊子推成垂直于风向的长条形。趁着风,要粗略地把麦紊子的大糠扬出去,这时的扬场其实是大概的扬场,这个活儿小孩子也可以干,是个粗活,这是扬场的第一步。不过技术含量也不低,需要扬场的人握紧扬叉,叉满麦糠尽力迎着风头抛向空中,要做到不高不低。在风力的作用下,麦粒和麦糠分开。麦粒较重,落在麦紊子的前面,麦糠随风飘走,大一点的落在近处,小的飘到远处。扬大糠风越大效果越明显,可以省下好多力气。扬场一般需要两个人配合,一个人尽力扬,一个人拿一把大扫帚在麦粒子堆积的地方打落子,就是把扬出的麦粒子堆上面的麦秸和麦糠,或者麦余子(带糠皮的麦粒子)用扫帚轻轻扫去,这个技术性要求很高,只能扫出去麦糠麦秸麦余子,不能把麦粒子扫出去。需要眼明手快,小心翼翼,否则不能胜任此项工作。另外打落子时还要戴一顶斗笠,因为要冒着下落的麦粒子去扫,不戴斗笠,重重的麦粒子砸得人受不了。扬场和打落子这样娴熟的技术,是多年劳动经验的积累,是教科书上绝对学不到的东西。在我的印象里,八十年代那几年,都是父亲扬场,我打落子。后来年龄稍大一些,我也学会了扬场。把麦紊子里的大糠扬出去后,下面还要再扬一两次,直到把麦粒里面残余的杂物全部清理干净。扬场又是体力活,不能一个动作,要不断换式,这样可以减缓肌肉的紧张程度,做到劳逸结合。等把大糠扬出去后,剩下的麦粒子还不是很干净,这时候需要用木锨再扬一次,晚上看不清,很难扬干净,所以这个活儿一般放在白天。到了第二天早上,扬出的麦子要趁着天气晴朗摊开晒一下,以免入了仓发生霉变。      场地里那些活儿随着时代变迁发生了很大改变,九十年代,村里人普遍用上了手扶拖拉机,石磙也少见了。拖拉机拉着镇压器,碾过的麦子脱粒很快,比起畜力效率不知提高了多少倍。不过其他活计基本上没少,还得造场、摊场、翻场、起场、扬场。进入新世纪,农村来了一次彻底革命,传统的碾场场面没有了。取而代之的是大显身手的联合收割机,一顿饭工夫就可以收好多麦子,而且打出的麦粒又干净又避免了浪费。主人只需准备好口袋站在地头等着装麦粒就可以了。这样一来,畜力彻底退出了农耕舞台,一些传统的农具也随之退出了历史。      怀念场地里那些活儿,尽管单调、乏味儿,又脏又累,但是增长着劳动者的智慧,让人受益匪浅。我的童年也许不怎么斑斓多姿,但我庆幸在父亲的带领下,我学会了场里的那些活儿,尽管现在排不上用场了,但让我掌握了好多劳动的技巧,这在以后的日子里,使我从来没有感到劳动的苦累,倒是能够享受劳动带来的欢乐。消失了场里那些活儿的时代让人感慨时代的前进,那将是一个农耕时代的符号,永远会烙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,麦收季节是一年里最忙的时候。那个时候没有什么机械化工具,基本上都是靠人力收割拉运麦子。富有劳动耐力的村人把麦子一镰一镰收下来,再用架子车运到场地里,然后套上牲口拉着石磙一遍一遍地碾场,这是中国几千年来沿袭的农耕收获方式。经过繁琐的程序,最后才能见到金灿灿的麦粒子,正应了“谁知盘中餐,粒粒皆辛苦”的话儿。到了二十一世纪的的今天,过去麦场里那些活儿早已不见了踪影,但是一到麦收时节印在脑海里的麦场里那些活儿,仿佛影像一般还会历历在目,至今记忆犹新。       当布谷鸟欢快鸣叫、麦叶渐渐泛黄时,村里的家家户户便忙乎着造场。这是麦收工作必须进行的第一步,就像一场大戏要演好必须有一个施展的舞台一样。场地是临时造的,一般先把临近路边的麦子地腾出一片来,先用铁筢子或耙翻个遍,打碎坷垃,用石磙碾平,然后泼水渗透,洒上麦糠。在石磙后面缀上成束的柳枝条再碾,直到把场地碾得平平的,场面越硬越好,不能有一点浮土。 造好场后,要抓紧时间收割麦子。因为麦收季节,天气炎热,雨水也会多起来。一旦碰上连阴雨天气,到嘴边的麦子就会溜掉。农村有一句话叫做“龙王嘴里夺食”,说的就是这个道理。       麦子运到场里,一个重头戏就是碾场。碾场必须赶在晴天,印象里那个时候村人早上就会把场地扫干净,到太阳八九点钟的时候,等场面晒干以后开始扒麦垛。在过去,碾场的时间很长,一般要十天半月光景。所以麦垛都垛得很高,一般有一两丈高,上面收拢成一个圆顶,中间高四周低,便于雨水下趟。霎时间,田野里耸起了一个一个麦垛,成了一道风景。因为麦垛高,垛垛时要有一个人踩垛,这样才能垛得瓷实,不至于歪垛。因为麦垛高,扒垛时很费劲。要先用抓钩锛起来,拉下来放到地面上,再用三股木杈把麦子挑到场地里。扒垛时很有讲究,要会使用巧劲,顺着麦茬口扒,省力气;如果逆行扒垛,费力很大,细思一下,看似不起眼的活计,里面有好多学问呢。摊场也有讲究,要摊得均匀,薄厚一致。不能厚了,厚了碾场碾不透;不能薄了,薄了石磙会把场地碾坏,还会碾烂麦粒。摊场不能摊到边沿,一般要留四五尺,以免石磙碾场时把麦子扑散到场边浮土里。摊场时要把麦秆挑起来,然后再抖落下来,不能有死疙瘩麦秆。整个麦场要摊得圆圆的,因为石磙在畜力的拉动下转的是圆圈,这样摊场可以保证把麦子碾得均匀。摊完场,晒大约两个小时左右,还要翻一下麦子,为的是把麦秆晒透,碾场时可以尽可能地把麦粒碾掉。       以前的碾场基本上使用的都是畜力,当时的畜力在豫东就是马驴骡牛。上午十一点半左右,开始套上牲口碾场。碾场要细细地来,不可性急。套牲口时要把走得快的牲口放在外面,譬如马驴骡,慢的牲口譬如牛,要套在里面。用绳子把牲口的缰绳连接起来,便于它们步调一致,确保力量朝一个地方使用。靠里面的牲口缰绳还会接上一段绳子,碾场的人手里紧抓着这根长绳,这是为了控制牲口的走向。碾场的人一只手拿着长长的鞭子驱赶牲口,一只手紧攥着缰绳,口里还要吆喝着赶牲口的号子,让石磙一圈一圈不留缝隙地碾过摊好的麦子。整个摊的麦子碾过一遍后,这时使唤牲口的会卸下牲口,把牲口赶回家喂一下,农忙时节还会给牲口加点大料的。       趁此机会,留在场里的人要把碾过的麦秆翻一遍,这叫做翻场。翻场时要把麦秆挑起来抖落一下,把里面的麦粒子抖落下来,落到场的地面上,这样便于再次碾压。翻场时要留出一个毛道,一般有一二尺宽,顺着一个方向,把麦子从这边翻到那边。翻场时一般要几个人来做,目的是为了让牲口连续干活不误工。大的场面,这边牲口碾着,那边可以翻场。这边翻好,那边也碾好了,马上可以到这边继续碾场。翻好场后要围着摊的麦子整理一下,尽可能整理成圆形或者椭圆形的麦场。碾过的麦子体积缩小,所以翻过场后尽可能缩小麦场的面积,利于提高碾场的速度。第一遍场翻好后的这段时间是一天里最热的时候,碾压的麦秆经过暴晒,很快干透,利于下一次的碾场。吃过午饭,农人要赶上牲口迅速下场碾场。碾一遍翻一遍一般碾上四五遍就可以了。碾第二遍时开始在石磙后面挂上落石,目的是尽快把麦粒子脱落下来,直到把麦秆碾劈碾成麦秸,变得洁白光滑,变得柔软轻飘。这个时候麦子已经碾掉十之八九了,到下午三四点时牲口开始下套,站在一边歇着,接下来的任务是起场。       起场前要先把麦秸细细翻一遍,尽可能把夹在麦秸里的麦粒抖搂出来,还要把麦秸集合成小堆,农人把小堆麦秸叫做麦朴子,集合成麦朴子是为了便于搬运。选好垛麦秸的地方后,即开始以麦秸垛为基点扇形向外面扩散。起场要快,一般需要几个人集中来干。这时候还需要一个人踩垛,便于把麦秸垛垛得高高的。麦秸比起麦秆柔顺的多,这一次垛垛比起垛麦秆要容易点。垛太高了,麦秸挑不上去,需要把麦朴子举过头顶,往垛顶撂过去。场里的麦秸全部起干净时,要进行圆场的工作,用大扫帚围着麦场一周向麦场里面扫去。下面要用耧杷从麦场周围往里耧,这样做是为了再一次把仅次于麦秸的麦糠分离出来。耧罢后再用扫帚向麦场里面扫,扫不动时把耧杷翻过来推含有麦糠的麦粒,这个活儿很费力,还要一丝不苟,推过后再用扫帚细细地扫干净。直到最后把含有麦粒的麦糠堆成一个大堆,老百姓把这个大堆叫做麦紊子。如果有风,根据风向就可以扬场了。在过去要把麦粒子从麦糠里分离出来,没有其他办法,就是靠扬场,没有风只有等风。       为了能够赶上风,一些人要睡在场里看场,因为麦子都在场里,可以说一年的温饱都在这里存放,不能出现一点闪失。说白了看场就是防止偷盗。我小时候曾经多次看场。一是看场,二是可以趁夜里起风了扬场。在野地里露天睡觉有时不踏实,总担心野地里的蛇或是其他什么小虫子爬耳朵里,不时要用手电在自己周围照一下。还没睡觉时,看着夜幕里的星辰,想象着宇宙里的奥秘,也是挺有趣的。过一会儿,露水会打湿被子,所以睡觉时不敢把腿露出来,一旦受了露水的寒气,会得上难治的病症的。我有时候很是想念看场的日子,劳累了一天的大人们晚上卷上被单拎上凉席,到麦场看场。大人们白天干活太累了,他们摊开铺盖,倒头便睡。也有人家扯上灯盏,连夜在场里干活。没有睡意的则蹲在场边上聊天,天南海北侃大山,当然谈论最多的还是当年的收成。孩子们在麦场上热闹嬉戏,捉迷藏、逮甲虫,但要不了一会儿,就会被大人们哄去睡觉。这时候麦场开始安静下来。白天的燥热渐次退去,晚风吹过来,凉意细细;各种虫子的叫声杂糅在一起,组成了交响曲;麦田边一行行的树木枝叶婆娑,暗夜里麦香四溢。如果逢上月朗星稀的夜晚,整个田野一片乳白,有风吹过来,没有收割的麦子发出窸窸窣窣的声音,可以给人带来万般享受,而这种“睡场”的感受绝对是城里人无法体验的。       根据自然规律,一般到了后半夜会起风,于是看场的会抓住时机,赶紧起来扬场。看准风向后,赶紧把麦紊子推成垂直于风向的长条形。趁着风,要粗略地把麦紊子的大糠扬出去,这时的扬场其实是大概的扬场,这个活儿小孩子也可以干,是个粗活,这是扬场的第一步。不过技术含量也不低,需要扬场的人握紧扬叉,叉满麦糠尽力迎着风头抛向空中,要做到不高不低。在风力的作用下,麦粒和麦糠分开。麦粒较重,落在麦紊子的前面,麦糠随风飘走,大一点的落在近处,小的飘到远处。扬大糠风越大效果越明显,可以省下好多力气。扬场一般需要两个人配合,一个人尽力扬,一个人拿一把大扫帚在麦粒子堆积的地方打落子,就是把扬出的麦粒子堆上面的麦秸和麦糠,或者麦余子(带糠皮的麦粒子)用扫帚轻轻扫去,这个技术性要求很高,只能扫出去麦糠麦秸麦余子,不能把麦粒子扫出去。需要眼明手快,小心翼翼,否则不能胜任此项工作。另外打落子时还要戴一顶斗笠,因为要冒着下落的麦粒子去扫,不戴斗笠,重重的麦粒子砸得人受不了。扬场和打落子这样娴熟的技术,是多年劳动经验的积累,是教科书上绝对学不到的东西。在我的印象里,八十年代那几年,都是父亲扬场,我打落子。后来年龄稍大一些,我也学会了扬场。把麦紊子里的大糠扬出去后,下面还要再扬一两次,直到把麦粒里面残余的杂物全部清理干净。扬场又是体力活,不能一个动作,要不断换式,这样可以减缓肌肉的紧张程度,做到劳逸结合。等把大糠扬出去后,剩下的麦粒子还不是很干净,这时候需要用木锨再扬一次,晚上看不清,很难扬干净,所以这个活儿一般放在白天。到了第二天早上,扬出的麦子要趁着天气晴朗摊开晒一下,以免入了仓发生霉变。      场地里那些活儿随着时代变迁发生了很大改变,九十年代,村里人普遍用上了手扶拖拉机,石磙也少见了。拖拉机拉着镇压器,碾过的麦子脱粒很快,比起畜力效率不知提高了多少倍。不过其他活计基本上没少,还得造场、摊场、翻场、起场、扬场。进入新世纪,农村来了一次彻底革命,传统的碾场场面没有了。取而代之的是大显身手的联合收割机,一顿饭工夫就可以收好多麦子,而且打出的麦粒又干净又避免了浪费。主人只需准备好口袋站在地头等着装麦粒就可以了。这样一来,畜力彻底退出了农耕舞台,一些传统的农具也随之退出了历史。      怀念场地里那些活儿,尽管单调、乏味儿,又脏又累,但是增长着劳动者的智慧,让人受益匪浅。我的童年也许不怎么斑斓多姿,但我庆幸在父亲的带领下,我学会了场里的那些活儿,尽管现在排不上用场了,但让我掌握了好多劳动的技巧,这在以后的日子里,使我从来没有感到劳动的苦累,倒是能够享受劳动带来的欢乐。消失了场里那些活儿的时代让人感慨时代的前进,那将是一个农耕时代的符号,永远会烙在记忆的深处,也促使现在的人们珍惜拥有的时光。 记忆的深处,也促使现在的人们珍惜拥有的时光。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